Tuesday, April 15, 2008


颱風熱帶氣旋嘅一種。氣象學上,按世界氣象組織定義:熱帶氣旋中心持續風速去到12級或以上(即係每秒32.7米)叫做颶風或者本地近義字(local synonym),其中北太平洋西部(國際日期線以西,包括南中國海)用緊嘅近義字就係颱風。
據美國軍方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統計1959年到2004年西太平洋同中國南海海域嘅颱風發生個數同月份,平均每年有17.7個颱風生成,出現最多颱風嘅月份係八月,其次就係九月同十月。

颱風 詞源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規定,響北太平洋西部同埋南中國海發生的熱帶氣旋,分為熱帶低氣壓熱帶風暴強烈熱帶風暴颱風;連同可能發展成為熱帶氣旋嘅低壓區,共五級。各地向外公佈的分級和名稱有時略有不同。以下係中國大陸台灣同埋美國氣象機構使用的分級方法:
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採用一分鐘平均風速計算中心持續風力,其他氣象機構使用十分鐘平均。在美國標準之下的颱風中心風速會較為高。

名稱
主文: 熱帶氣旋警告

颱風信號
因為海洋上可能同時出現多個颱風,美國軍方於關島上設置的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現已移至夏威夷),在二次大戰習慣對各颱風給予名字,方便識別。最初的名字全為女性,後來在1979年加入男性名字。從1947年1999年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區域的熱帶氣旋非正式地採用上述名字。
早在20世紀初至中期,中國大陸台灣日本已自行為區內的颱風編配一個4位數字編號,編號首2位為年份,後2位為該年順序號。例如0312,即2003年第12號熱帶氣旋。而美國海軍則為整個太平洋內的熱帶低氣壓編配一個兩位數字編號(後來改成兩位元數字加上英文字母)。
為減少混亂,日本在1981年獲委託為每個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區域內的達到熱帶風暴強度的熱帶氣旋編配一個國際編號,但容許其他地區繼續自行給予編號。自此,在大部分國際發布中,發布機構會把國際編號放在括號內(JTWC除外)。
2000年開始,日本氣象廳會同時根據一套新名單為這些熱帶氣旋命名。這些名字及編號除了用於為國際航空航海界發放的預測和警報外,亦是向國際媒體發放熱帶氣旋消息時採用的規範名稱。
現在西北太平洋及南中國海熱帶氣旋的名字,由國際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的14個東亞區內的會員提供,各交十個名字,分為五組,迴圈使用(即用完140個後名稱,回到第一個重新開始)。
命名的刪除: 如當前被命名的熱帶氣旋對生命或財産造成重大傷亡和損失的。國際氣象組織會討論決定,是否將其從迴圈名單中刪除,再由原來這個名稱的國家重新提交新的名稱,而提供名字的地區亦可自行要求更換名字。新的名字必須獲國際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全體通過。

命名及編號
熱帶氣旋主要來自:
來自南海嘅熱帶氣旋數目較少。太平洋上嘅熱帶氣旋基本上全年都有,其中七月到十月來得最密。熱帶氣旋產生同位置以及季節有關,響冬、春季較就偏南,夏天和初秋就偏北。
熱帶氣旋形成之後,路徑主要受副熱帶高氣壓外圍氣流影響,所以高氣壓位置同範圍就決定咗佢點行。其移動路徑大約可分為:

菲律賓以東之太平洋
關島以南、雅浦島附近之太平洋
南海 颱風 路徑
熱帶氣旋響菲律賓以東形成後,向西移動,並且漸漸偏北。唔同緯度出世嘅熱帶氣旋所經嘅地區唔同。緯度較低時會橫過菲律賓後進入南海,最後響中國廣東、海南,或越南登陸。緯度較高時可以經過巴士海峽,影響台灣,然後喺廣東、福建登陸。由於冬、春兩季,高壓區位處偏南,所以每年11月到5月,颱風個緯度較低,路徑亦都會偏南,一般只會北緯16度以南進入南海,最後在越南登陸,間中亦影響泰國,甚至進入孟加拉灣,例如1989年的颱風Gay。

西行型
路徑同西行型接近,但向北分量增加。西北型颱風可以橫過台灣或者穿越巴士海峽、之後響廣東同福建沿岸登陸;亦可能經過琉球羣島,響中國浙江江蘇一帶沿海登陸。呢種路徑嘅颱風多數響每年盛夏七至八月間出現。

西北型
熱帶氣旋響菲律賓以東或關島附近形成後,先向西北偏西移動,行到北緯15至30度附近轉向西北,最後轉向北同埋東北,好似拋物綫咁。在11月至5月,多數轉向型熱帶氣旋響東經130度以東的太平洋上轉向北,較少登陸東亞陸地,主要影響太平洋諸島。6月、10月同11月嘅轉向型熱帶氣旋亦多數響海上轉向。7至8月既就響較北、較西的地方轉向,途徑會影響台灣、東海或中國東部沿岸浙江、江蘇等地,轉向後可以影響中國山東遼寧朝鮮日本等地。

結構、災害、生成條件

熱帶氣旋
龍捲風
颶風
熱帶氣旋強度分析法
香港熱帶氣旋警告訊號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