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7, 2008


1901年2000年嘅哩一段期間被稱為20世紀。哩段時間啱啱離我哋而去,佢最令人深刻嘅記憶係前所未見嘅全球型戰爭及軍事對峙(第二次世界大戰冷戰)以及知識爆炸。喺呢個世紀,影響人最深遠嘅係共產主義資本主義嘅挑戰。雖然前者最終失敗,但亦促使後者喺經濟同埋社會上多重嘅修正及省思。此外,本世紀嘅殖民主義發展到極致,但喺1960年代後迅速瓦解。而上世紀遍佈歐洲嘅民族主義風潮傳到亞洲非洲同埋大洋洲,但亦意外導致恐怖主義喺全球盛行,尤其透過網路等資訊媒體,造成全球性嘅恐慌,並且令下個世紀初蒙上恐懼嘅陰影。而知識爆炸令更多人能夠接受知識,並質疑同檢討各學科嘅發展同埋研究。
喺藝術上,以美國為發源地嘅大眾文化成為最為人所知嘅事物。尤其透過電視廣播同埋電影,幾乎全球各地或多或少都受到影響,甚至視佢為"進步"、"便利"同"文明"嘅象徵。但另一方面,各地嘅在地文化亦利用呢啲科技媒體宣揚散播於本國或鄰近地區,呢種現象尤其以日本法國最為明顯。
此外,本世紀係人類史上流動速率最頻繁嘅時刻:為咗勞動需求、政治庇護同埋更好嘅生活品質,大量華人搬去北美同埋東南亞,好多土耳其人北非地區人民移居西歐,唔少嘅西班牙裔透過合法或非法嘅方式進入美國。哩啲人口嘅流動打破過去以種族劃分嘅地理概念,但亦造成好多工業國家內部嘅社會問題。

年代 - 世紀 - 千年 歷史

東亞

二十世紀 南亞

中亞·中東

歐洲

北美

中南美

非洲

大洋洲

重要事件、發展同埋成就
請睇20世紀嘅科學成就

汽車工業以及其他工業開始用流水裝配線。哩種大規模嘅生產令商品價格降低,產量更多。汽車亦因此成為重要嘅交通工具。
航天器嘅發明令世界變細咗。太空船帶領人類向宇宙邁進,對宇宙進行嘅探索令我哋更瞭了地球以外嘅世界。
電台電視電影等大眾傳媒嘅普及為人類帶來巨大影響,佢哋娛樂大衆,同樣可以傳播各種政治資訊。
殺蟲劑化學肥料嘅發明大大提高農業產值,亦帶來新嘅環境污染
喺基礎物理學領域內嘅重大發現,例如相對論量子物理學為人類帶來核武核動力同埋鐳射嘅發明。
電腦">電腦嘅出現並進入社會各個領域,極大地改變社會嘅日常面貌。
宇宙學取得巨大進展,"大爆炸"理論被創立,人類開始研究宇宙嘅起源。
洗衣機空調冰箱電視機等電器嘅發明大大提高人類嘅生活質素。
90年代互聯網嘅興起,較大幅度咁影響人類嘅生活。 科學技術

日本俄國1904年1905年間爆發日俄戰爭,日本獲得最後勝利,亦係近代史上非歐洲國家首次戰勝歐洲強國。
德國法國英國美國俄國等幾乎所有重要嘅西方工業化國家捲入咗第一次世界大戰。呢場戰爭嘅起因之一就係歐洲高漲嘅民族主義情緒。戰爭亦令東歐出現咗好多新國家。
第一次世界大戰所帶來嘅經濟以及政治因素導致法西斯主義喺歐洲嘅興起同埋隨後嘅第二次世界大戰。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都被捲入呢場大浩劫。喺第二次世界大戰,平民傷亡慘重,空襲大屠殺原子彈等都造成大批平民死傷。德國針對猶太人嘅史無前例嘅種族滅絕據講造成600萬猶太人死亡,日本軍國主義對亞洲國家嘅侵略造成大約2000萬人死亡,然而日本被認為始終唔肯面對對他國造成嘅創傷。
俄國國內對腐朽嘅沙俄政權嘅不滿導致社會主義喺俄國嘅興起。二戰之後,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成為政治、軍事上嘅強國。共產主義思潮亦向全球其他地區蔓延:中國東歐古巴中南半島地區相繼成為社會主義國家。呢個亦係冷戰開始嘅主要原因。
冷戰期間,由美國領導嘅民主陣營同由蘇聯領導嘅共產陣營嚴重對峙,美蘇兩強不斷喺世界各地尋求盟邦,因而引發好多嘅「代理戰爭」(例如韓戰越戰),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更令核子戰爭幾乎一觸即發。
1990年代初共產主義陣營嘅瓦解令美國成為僅存嘅超級大國。冷戰亦導致蘇聯南斯拉夫同埋捷克斯洛伐克等社會主義國家解體。
二戰之後喺聯合國嘅框架之下,國際合作增多。歐盟嘅成立以及歐元嘅使用標誌著歐洲一體化進程嘅加快。
殖民主義終結,喺非洲亞洲出現咗好多個獨立嘅新國家。呢啲國家喺冷戰往往同美國或蘇聯結盟,以求生存。
猶太人終於喺祖先嘅土地上建立自己嘅國家以色列。不過佢哋同阿拉伯人嘅衝突始終未能解決,並且有不斷擴大嘅趨勢。
各種形式嘅恐怖主義極端主義喺20世紀末期興起,世貿大廈被撞之後呢一系列問題引發起人類嘅注意。 文化娛樂
佛洛伊德發表《夢的解析》。

社會同埋經濟

人類喺本世紀依然面對好多醫唔到嘅疾病。1918年1919年西班牙爆發嘅流行性感冒導致2500萬人死亡。而愛滋病依然係醫唔到,喺好多國家,特別係發展中國家造成無數人死亡。
醫學嘅進步,好似抗生素嘅發明,令人類免受更多疾病嘅困擾。避孕措施嘅廣泛使用有效降低人口增長,器官移植就挽救咗好多病人嘅生命。DNA嘅發現令生物體複製基因工程嘅發展成為可能。 疾病同埋醫學

石油作為運輸工具嘅燃料同塑膠嘅原材料,喺工業中廣泛使用,石油成為寶貴嘅資源。中東,呢個石油儲藏量最多嘅地區,喺20世紀後50年成為軍事外交嘅角力場。
過度使用天然能源令環境受到嚴重破壞,而空氣污染就係全球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嘅元兇。喺森林嘅過度砍伐仲令生物物種數量大幅度減少。隨著開採科技嘅發展,人類喺20世紀最後幾年所能夠開採嘅天然資源比20世紀初多好多。 環境同埋自然資源

宗教同埋哲學

列寧十月革命嘅發動者,蘇聯嘅奠基人;
希特勒納粹德國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戰嘅主要發動者之一,最後因德國戰敗而自殺;
羅斯福美國總統,帶領美國走出經濟危機並贏得第二次世界大戰
邱吉爾英國首相,帶領英國贏得第二次世界大戰
聖雄甘地印度民族運動領袖,非暴力主義創始人,世界精神導師;
愛因斯坦相對論嘅創始人;
斯大林蘇聯領導人,帶領蘇聯成為一個超級大國並贏得蘇德戰爭
毛澤東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帶領中國共產黨獲得中國大陸嘅政權,令中國大陸擺脫外國勢力嘅影響,並發動多次中國政治運動 重要人物

非洲

  • 伊迪·阿敏烏干達
    曼德拉南非
    羅伯特·穆貝加津巴布韋
    美洲

    • 西奧多·羅斯福美國
      伍德羅·威爾遜美國
      佛蘭克林·羅斯福美國
      哈利·S·杜魯門美國
      約翰·甘迺迪美國
      理查德·尼克遜美國
      吉米·卡特美國
      隆納·列根美國
      喬治·HW·布殊美國
      比爾·克林頓美國
      胡安·貝隆阿根廷
      伊娃·貝隆阿根廷
      卡斯特羅古巴
      哲·古華拉阿根廷/古巴
      皮諾切特智利
      藤森祕魯
      東亞東南亞南亞

      • 毛澤東中華人民共和國
        鄧小平中華人民共和國
        甘地印度
        尼赫魯印度
        胡志明越南
        孫中山中華民國
        宋美齡中華民國
        蔣中正中華民國
        蔣經國中華民國台灣
        昭和天皇日本
        佐藤榮作日本
        金日成北韓
        朴正熙南韓
        金大中南韓
        波爾布特柬埔寨
        蘇卡諾印尼
        蘇哈托印尼
        馬可斯菲律賓
        阿基諾夫人菲律賓
        李光耀新加坡
        穆罕默德·阿裏·真納巴基斯坦
        馬哈迪馬來西亞
        歐洲

        • 內維爾·張伯倫英國
          溫斯頓·邱吉爾英國
          柴契爾夫人英國
          阿道夫·希特勒德國
          威廉二世德國
          康拉德·阿登納聯邦德國
          赫爾穆特·科爾德國
          墨索里尼義大利
          貝當法國
          夏爾·戴高樂法國
          弗朗索瓦·密特朗法國
          弗朗西斯科·佛朗哥西班牙
          鐵托南斯拉夫
          米洛塞維奇南斯拉夫
          瓦茨拉夫·哈維爾捷克
          納吉·伊姆雷匈牙利
          列赫·瓦文薩波蘭
          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土克土耳其
          中東

          • 大衛·本-古理安以色列
            邁爾夫人以色列
            拉賓以色列
            阿卜杜拉一世約旦
            納賽爾埃及
            薩達特埃及
            賽義德·魯霍拉·霍梅尼伊朗
            阿拉法特巴勒斯坦
            薩達姆伊拉克
            俄羅斯蘇聯

            • 尼古拉斯二世
              列寧
              托洛茨基
              斯大林
              赫魯雪夫
              布裏茲涅夫
              戈爾巴喬夫
              葉利欽 世界領導人

              愛因斯坦
              海森堡
              霍金
              玻爾
              伽莫夫
              愛迪生 科學家

              艾森豪威爾
              巴頓
              埃爾溫·隆美爾
              曼施坦因
              朱可夫
              麥克阿瑟
              蒙哥馬利
              尼米茲
              馬歇爾 軍事領袖

              達利
              畢卡索
              勒·柯布西耶 藝術家

              ABBA
              老鷹樂隊
              路易斯·阿姆斯壯
              強尼·卡什
              席琳·狄翁
              披頭四樂隊
              邁爾士·戴維斯
              鮑勃·迪倫
              皇后樂隊
              貓王皮禮士利
              馬友友
              邁克爾·傑克遜
              麥當娜
              涅槃樂隊
              法蘭克·辛納屈
              Bee Gees
              芭芭拉·史翠珊
              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
              滾石樂隊
              U2樂團 音樂

              查理·卓別林
              伍迪·艾倫
              英格瑪·伯格曼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弗蘭克·卡普拉
              弗朗西斯·科波拉
              謝爾蓋·愛森斯坦
              費德裏柯·費裏尼
              伊利亞·卡贊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
              和路·迪士尼
              勞勃·懷斯
              喬治·盧卡斯
              史蒂文·索德伯格
              斯坦利·庫布裏克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
              大衛·林奇
              馬丁·斯科西斯
              大衛·連恩
              黑澤明
              小津安二郎
              讓·雷諾阿
              奧森·威爾斯 文學家

              比爾·蓋茨
              保羅·艾倫
              巴菲特
              安藤百福
              和路·迪士尼
              李健熙
              霍華德·休斯
              史蒂夫·喬布斯
              林納斯·托瓦茲
              松下幸之助
              山姆·沃爾頓

No comments: